刊名:中国比较医学杂志
曾用名: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
主办:中国实验动物学会;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
ISSN:1671-7856
CN:11-4822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期刊分类:医药卫生综合
期刊热词:
研究报告
其实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。我们需要更精准的抗疫,而不是在一些措施上搞“军备竞赛”。
隔离措施没有加码,不代表防疫部门就做得少,可能恰恰相反。真正的抗疫需要采取务实的抗疫措施,既要做到位,又不要扩大化,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必要地不便。也就是说,真正的抗疫,是要看到效果,又要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太多的不便。要做到这样的效果,就需要精准抗疫。
精准抗疫,才是坚持持久战的最佳办法。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持久的策略,找到一个平衡点,而不是一味地“严防死守”,“严”到大家喘不过气来。
澎湃新闻:防控方面,是否有更多科技手段可以应用?
张洪涛:就核酸检测来说,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改进采样方法,可以采集唾液来进行检测。我们在美国学校里,检测就是吐口唾液交给工作人员就行了,上午给下午就能拿到结果。采样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,如果要做大规模的检测,采集唾液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,只要每个人发个样品收集管,吐唾液寄到检测中心就行了,不用聚集排队。
澎湃新闻:您认为,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目前国内疫情的局面及发展阶段?
张洪涛:我们对疫情新局面的评估,应该有一些量化标准,以此制定合理可靠的措施。第一,疫情到底有多严重?感染人数有多少等。第二,疫苗接种及加强针接种的比例有多少?打了疫苗对一般感染的保护率、尤其是对重症的保护率是多少?这些都有待真实世界数据补充,这是我们科研人员一直在强调的事情。
重要的是,我们现在有必要调整心态,正视疫情。不少国家都在“躺平”放松,疫情会一直往前走,中国会持续有输入风险,不可能像世外桃源一样完全不受影响。要意识到,一下回到2019年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,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长期抗疫的心理准备,做好打持久战的规划。
澎湃新闻: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国家的抗疫政策也经历了很多次变化?
张洪涛:新加坡已经在摸索经验了。10月9日,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全国讲话,表示考虑到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,“清零”策略不再可行,并强调重开边境的重要性以及“与病毒共存”策略。李显龙呼吁,要从根本上更新心态,新加坡国民应该尊重新冠,但绝不能因恐惧而麻痹。Worldometer数据显示,此时,新加坡连续5日新增感染病例在3000例以上,为历史最高值。
2021年9月1日至10月24日新加坡每日新增新冠病例统计, 数据来源Worldmeter。制图:澎湃新闻记者 李季 实习生 方丽
新加坡人口大约为550万,截至2021年7月31日,新冠死亡人数只有37人。此后,新加坡虽然迎来了一波疫情,但到12月25日05:47GMT,每百万人口中新冠累计死亡数也只有58人,远低于美国(2268人)和全球平均水平(636.8人)。由于近期疫情上升速度比预想的快,新加坡又收紧了防疫措施。
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疫苗接种情况,截至当地时间10月21日,已有超过456万人完成全程接种,占比84%。? 新加坡卫生部 图
虽然疫情在反复,但是新加坡新冠疫苗接种进展很快。目前,新加坡已经有84%的人口接种疫苗。30岁以上、全程接种疫苗6个月以上的人士可以开始打加强针。在疫苗的保护之下,新冠已经不再是非常可怕的疾病:据新加坡卫生部截至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4日12:00pm的数据,在过去的28天里,84,581位感染者中,98.6%的人是无症状或轻症,0.9%的人需要氧气支持,0.1%的人病情不稳定在ICU中持续监测,0.1%的人是危重症在ICU中接受插管,还有0.2%的人死亡。
当然,在开放之后,随着感染数的上升,即便重症比例不大,住院病人和ICU病人数也肯定会增加,医疗资源有被迅速挤兑的风险。这是放弃“清零”政策的后果,对此,新加坡有充分的认识。
反观中国,即便新冠降低为“流感级”,如果感染规模太大,对于中国也是一个极大的风险。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,即便是一般的感冒,大家也有跑医院、打点滴的习惯。即便疫苗接种率达到群体免疫之后,如果大家无法改变对新冠的态度,那么一旦开放后出现疫情,医院很可能会被挤兑。
现在新加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,希望新的严控措施能让新加坡迎来疫情的转折,逐步走向计划中的与病毒共存。中国现在可以不放弃清零,但也应该制定一个路线图。如果说抗疫是持久战,那么我们总要找到一个能持久的生活新方式,然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比较医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bjy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208/551.html